實現哺乳母豬采食量最大化即實現將飼料營養轉化為哺乳期生產所需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受到母豬自身健康、飼料適口性、胃容積、母豬消化力、泌乳力與代謝力、飼喂模式以及外界環境等因素影響。
一、
哺乳母豬健康
二、
飼料的適口性
飼料的適口性影響母豬是否愿意采食,飼料的適口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氣味:豬的嗅覺最為靈敏,自然狀態下豬主要通過嗅覺來覓食,飼料氣味的改變會讓豬需要一段適應的時間,腐臭的氣味甚至會讓母豬拒絕采食;
②味覺:長期的種族進化過程中,讓動物與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與味覺建立某種聯系而出現對味覺的某種偏好,比如甜的多與糖類有關,鮮的多與蛋白質的初級成分如氨基酸和寡肽有關,豬更樂意采食具有甜味,其次是具有鮮味的食物,苦味會大大降低豬的采食。
③粘度:粘度適中,不會在咀嚼過程中讓舌頭運動有過多阻力;
④硬度:硬度越高、越難咀嚼則豬越不愿意采食;
⑤咀嚼后的感受:飼料是否干凈、干燥或者濕潤程度、包括溫度冷的或者熱的;
⑥飼料粒徑:誠然飼料粒徑越小則飼料的表面積越大,會增加飼料與消化液的接觸面積,利于飼料的消化吸收,但太小的粒徑會導致消化液無法滲透與所有飼料充分接觸,甚至太小的粒徑會增加胃潰瘍的幾率。因此實際生產過程中相對大的飼料粒徑能增加母豬的采食量,實際生產過程中哺乳母豬料多使用3~4mm篩片達到合適的飼料粒徑;
非瘟背景下,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豬群健康是第一位的,不同飼喂方式帶來的成本增加也好,工作強度增加也好,豬場應根據豬場自身實際情況在非瘟背景下選擇和調整飼喂方式。
三、
胃容積
四、
飼喂模式
哺乳母豬小圍產期(產前1周至產后一周)的飼喂
產前一周:逐漸加料?自由采食?限料?
多數豬場在母豬產前一周飼喂存在一定的差異。一些人建議從母豬進入分娩舍的那一刻起逐漸增加;其他人則贊成從母豬進入分娩舍的那一刻起采取自由采食;但也有一些人更傾向于在分娩前幾天對母豬進行限飼。
在分娩前幾天采食量較高的母豬在達到泌乳高峰時(大約泌乳第20天)再次顯示出較高的飼料消耗量。這種采食量的變化最終導致斷奶仔豬體重的差異,這僅針對多產母豬。產自在分娩前和泌乳高峰期采食量較高的多產母豬的仔豬,其斷奶重量(8.87%)高于產自在分娩前幾天飼料消耗量較低的母豬的仔豬(分別為9.21和8.46公斤;P<0.05)。因此我們建議母豬才分娩前一周不需要刻意限料,按懷孕后期正常飼喂量即可。
產后一周飼喂(步步高飼喂模式)
分娩當天:紅糖200-250g+鹽30g+麩皮300-500g+水3kg補充能量和電解質,調理腸道。
分娩后第1天,只喂維持的料量:約占體重1%;
分娩后第2天,在前一天基礎上增加料量0.75 kg/天;分娩后4~5天部分母豬恢復采食量后仍按步步高模式添加,以做到后期采食量最大化!
分娩第7天達到自由采食,實現采食量最大化;
分娩7天后高峰期喂料模式:
哺乳母豬采食量高峰(趙長生,2016)
按上圖所示,哺乳母豬存在以上采食量高峰期,當哺乳母豬分娩后7天恢復自由采食后,應根據母豬采食量高峰期、避開高溫時段合理安排飼喂時間,我們推薦夏天哺乳母豬按7:3:3:7模式分餐飼喂,即上午第一餐與下午最后一次喂料量占總額70%,中間兩頓占比30%。
綜上,為實現哺乳母豬采食量最大化,我們推薦哺乳母豬按下表飼喂模式進行飼喂。
五、
外界環境
哺乳母豬采食量是母豬健康最直接反應,它反應了母豬的消化力、代謝力、及泌乳力,既是前母豬健康管理的結果的體現,也預示著產房高的仔豬斷奶質量,及母豬下一繁殖周期的生產成績(包括斷配間隔、配準率、下一胎產仔質量)。